登录
主页
 文章
联邦学习的发展始于2010年前分布式机器学习与隐私计算的理论探索,2016年Google为优化手机输入法Gboard文本预测模型首次提出其概念,2017年通过论文正式确立技术框架,2018-2020年TFF、PySyft、FATE等开源框架陆续推出并推动学术研究爆发,2021-2023年在数据隐私法规驱动下于金融、医疗、物联网等行业规模化落地,2024年至今则与生成式AI、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国际标准与开源社区持续壮大,商业化生态走向成熟,从解决移动隐私问题的单一技术发展为覆盖多领域的交叉技术体系,未来有望在AGI隐私合规、元宇宙数据互信等前沿场景发挥关键作用。
842
4
11
TensorFlow Federated(TFF)是一个用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开源框架,它专注于实现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联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允许在多个设备或服务器上训练模型,同时保持数据的本地化,从而提高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2017年4月,Google AI团队推出了联邦学习的概念,为TFF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19年,Google正式开源了TensorFlow Federated(TFF)框架,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个用于去中心化数据的机器学习及运算实验的工具,它实现了联邦学习方法,允许在多种设备上训练共享的ML模型,同时数据无需离开设备,通过加密方式提供隐私保护。
827
0
13
在数据库领域,关系型数据库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以其严谨的表结构、强大的事务处理能力,成为众多企业数据管理的基石。然而,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数据关系复杂度的提升,图数据库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崭露头角,为处理复杂关系数据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将从数据模型、存储方式、查询语言、事务处理等多个维度,深入对比图数据库和关系型数据库,并结合电商订单管理、知识图谱构建等具体业务场景,帮助读者清晰把握两者的适用边界,为企业数据库选型提供全面参考。
1170
7
1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P)凭借其“无需泄露具体信息即可验证事实”的特性,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价值。1985年,Shafi Goldwasser、Silvio Micali和Charles Rackoff提出零知识证明概念。它指证明者能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正确。例如,证明者拥有房间钥匙,不用出示钥匙,只需用钥匙打开门拿出里面物体给验证者看,就可证明有钥匙,且验证者看不到钥匙样子。
1061
6
9
微软Athena智能体是微软公司于2025年6月4日宣布整合到Teams应用中的AI智能体。微软在智能体技术方面核心依托大规模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其2024年推出的多模态大模型参数规模已突破千万亿级。Athena利用其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多领域的强大性能,来理解复杂语义、实现自主规划和协作等功能。
635
2
12
创作者可以使用零知识证明向平台或消费者证明自己对作品的版权归属,而不泄露作品的具体内容或创作过程,保护作品的知识产权。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验证作品的版权合法性,避免购买到侵权作品。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P)是一种密码学技术,允许一方(证明者)在不向另一方(验证者)泄露任何具体信息的前提下,证明某个命题为真。其核心思想是:证明过程无需透露“知识本身”,只需证明“拥有知识”这一事实。
905
8
6
在物联网(IoT)快速发展的时代,数以亿计的边缘设备如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持续产生海量数据。然而,将这些数据全部传输至云端进行处理,不仅面临高昂的网络带宽成本和较长的传输延迟,还存在严重的隐私泄露风险。在此背景下,联邦学习与边缘计算的融合为物联网数据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696
1
0
全息空中光场显示技术(Holographic Aerial Light Field Display Technology,HALFDT)是一种融合光学、计算机图形学、传感器技术等多领域的前沿显示技术,在不依赖任何介质(如屏幕、眼镜)的情况下,直接在真实空间中生成悬浮的三维立体图像,并实现人与图像的自然交互。其核心目标是突破传统二维显示的局限,构建更接近真实世界感知的沉浸式体验。
912
3
1
拜占庭容错(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BFT) 的理论根源可追溯至 1982 年兰伯特(Lamport)等人提出的 “拜占庭将军问题”—— 分布式系统中,部分节点可能因故障或恶意行为发送矛盾信息,导致系统共识失效。传统分布式协议(如 Paxos、Raft)仅能处理节点宕机(崩溃容错),而 BFT 需进一步应对恶意节点的主动攻击(如数据篡改、双重支付)。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PBFT) 的诞生标志着 BFT 理论从学术走向工程实践。1999 年,MIT 团队针对传统 BFT 算法复杂度高(消息复杂度达 O(n³) 的缺陷,通过优化消息交互流程与状态机复制机制,将共识延迟降至 O(n²) ,使 BFT 首次适用于实时交易场景。该算法的核心突破在于:引入视图(View)概念:通过主节点轮换机制避免单一节点作恶或性能瓶颈;三阶段轻量级协议:将复杂的投票过程拆解为预准备、准备、提交,减少冗余通信;确定性最终性:区别于 PoW 的概率性确认,区块一旦提交即不可逆转,满足金融级可靠性需求。
521
4
2
一、同态加密技术核心原理与优势同态加密是一种特殊的加密技术,允许对加密数据直接进行计算,运算结果解密后与明文计算结果一致。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 HE)是密码学领域的 “魔术”—— 它允许对加密数据直接进行数学运算,且运算结果解密后与明文运算完全一致。其核心原理基于代数结构同态性,例如:加法同态:E(a) + E(b) = E(a + b),乘法同态:E(a) ✕ E(b) = E(a ✕ b)
720
7
14
身份认证作为网络世界的 “电子门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身份认证方式在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密码泄露、身份信息滥用等事件频发,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零知识证明(Zero - Knowledge Proof,ZKP)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正逐渐成为重塑数字身份信任体系的关键技术。
716
2
3
在智能交通领域,数据分散于不同主体且隐私敏感的现状,已成为制约行业高效协同与安全发展的关键挑战。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早高峰时段,城市主干道因交通事故陷入拥堵,交通管理部门虽掌握事故信息,但无法获取实时车辆密度数据;导航平台虽有海量用户轨迹,却不了解道路施工临时管制措施。多方数据各自孤立,导致拥堵加剧,通勤效率骤降。而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凭借 “数据不动模型动”“数据可用不可见” 的特性,为打破这一困局提供了安全可行的技术路径。
549
6
0
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P)是一种密码学技术,允许证明者(Prover)在不向验证者(Verifier)泄露任何具体信息的前提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断言(Statement)为真。根据证明过程中是否需要证明者与验证者实时交互,零知识证明可分为交互式零知识证明(Interactive ZKP)和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Non-Interactive ZKP, NIZKP)。
694
9
10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医疗行业的当下,医疗数据如同深埋地下的宝藏,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到药物研发、健康管理,这些数据本可成为推动医疗进步的强劲动力。然而,它们却因患者隐私问题而被层层束缚。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处理与模型训练方式,需要将大量敏感的医疗数据汇聚到一处,这无疑让患者隐私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中,犹如将珍宝置于危险的敞篷马车之上,在充满风险的道路上前行。也因此,这种方式在医疗领域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严重阻碍了医疗数据的深度挖掘与高效利用。
1115
2
7
OpenFHE(Open Fully Homomorphic Encryption)是基于全同态加密(FHE)技术的开源项目,允许数据在加密状态下直接进行计算,无需解密,从而确保数据隐私和安全。其核心优势在于密文计算的同时保护数据隐私,这使得它在多个对数据安全和隐私敏感的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场景。OpenFHE的前身是PALISADE,而PALISADE又采用了DARPA Proceed项目中Sipher软件库的开放模块化设计原则。Sipher的开发始于2010年,专注于模块化开放设计原则,以支持在多种全同态加密(FHE)方案和硬件加速器后端(包括移动、FPGA和基于CPU的计算系统)上快速部署应用程序。2014年,PALISADE在早期Sipher设计的基础上开始构建,2017年开源发布,之后每6个月都有重大改进。PALISADE的开发最初由DARPA的Proceed和Safeware项目资助,后续的改进由DARPA的其他项目、IARPA、NSA、NIH、美国海军、斯隆基金会以及Duality Technologies等商业实体资助。
510
8
2
同态加密从理论提出到标准化经历了多个阶段,国际标准化组织及相关联盟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准化对同态加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同态加密的发展历程1.全同态加密的最初设想1978 年,密码学领域的先驱 Rivest、Adleman 和 Dertouzos 提出了全同态加密的概念,当时被称为 “隐私同态”。这一构想源于对数据处理中隐私泄露问题的深度思考,其核心目标是实现数据在加密状态下直接进行任意计算,从而确保数据所有者在分享数据时无需担心隐私泄露。在设想中,数据可通过硬件在物理隔离的处理器上完成处理,但受限于当时硬件技术水平,这一构想未能在实践中实现,却为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684
7
11
在物联网(IoT)时代,智能家居设备、城市交通传感器、工业生产监测装置等各类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生了海量的数据。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设备数量已突破 300 亿台,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9.4ZB。这些数据蕴含着巨大价值,能为优化城市管理、提升工业生产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提供有力支撑。比如某智能电网通过分析用户用电数据,精准预测负荷峰值,将输电损耗降低 15%,某汽车制造商基于车载传感器数据优化供应链,使零部件库存周转率提升22%。
1061
6
0
医疗领域数据安全共享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隐私泄露风险,电子病历、基因数据等包含敏感信息,传统共享方式易导致身份、病史等隐私暴露,且基因数据泄露可能引发伦理问题;二是合规性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安全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存在差异,跨境共享时合规性冲突显著,同时患者数据授权边界模糊,难以满足“知情同意”原则;三是技术瓶颈,数据格式异构(如文本、影像、基因序列)导致标准化难度大,传统加密技术无法支持加密数据直接计算;四是信任与协作壁垒,医疗机构间存在数据孤岛,缺乏统一的信任机制,跨机构共享时责任划分不清晰,且中小型机构因资金和技术限制难以部署高成本的安全防护体系。
860
5
5
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 DP)由计算机科学家Cynthia Dwork于 2006 年提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向数据中添加精心设计的随机噪声,确保单个个体的加入或删除不会显著改变数据分析结果的分布,从而从数学上严格保证隐私不可侵犯。评估差分隐私技术需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估体系,既要验证其数学理论的严谨性,也要考量工程落地的可行性。
974
9
9
差分隐私作为隐私保护的“黄金标准”,已从理论研究渗透至多个行业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数学严格性平衡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一、政府与公共数据发布1.场景扩展 宏观统计: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自然灾害损失评估; 公共安全:犯罪热点分析、反恐数据共享;
789
1
6
- -
© 2021 - 现在 杭州极深数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8302001059号  浙ICP备18026513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