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V(心率变异性)是指连续心跳间时间间隔(RR间期)的微小波动,其检测依赖信号处理、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等多类算法,核心目标是从原始生理信号中提取有效RR间期信息,并量化分析其波动规律,最终反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一、前置环节:信号预处理算法
HRV分析的前提是获取准确的RR间期序列,但原始采集信号(如心电图ECG、光电容积脉搏波PPG)常受生理噪声(呼吸、肌电、体动) 和环境噪声(电磁干扰、设备误差) 污染,需通过预处理算法剔除噪声、修正异常,确保数据有效性。
1.信号去噪算法
不同噪声类型对应不同去噪策略,核心是“保留RR间期相关信号,滤除无关干扰”:
滤波算法(针对周期性/低频噪声)
低通滤波:滤除高频肌电干扰(如50Hz/60Hz工频噪声),常用无限脉冲响应(IIR)滤波器(如巴特沃斯滤波器)或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器,截止频率通常设为35Hz(ECG)或10Hz(PPG),避免RR间期时间信息失真。
自适应滤波:针对非平稳噪声(如呼吸导致的基线漂移),通过“参考信号”(如同步采集的呼吸信号)动态调整滤波参数,实时抵消噪声,典型应用是递归最小二乘(RLS)自适应滤波器。
小波变换(针对非周期性/突变噪声)
原始信号(如ECG)分解为不同尺度的小波系数,通过“阈值处理”(如软阈值、硬阈值)剔除噪声对应的小波系数,再重构信号,尤其适用于处理体动导致的突发噪声,能最大程度保留QRS波(ECG中与心跳相关的关键波群)特征。
2.RR间期提取与异常修正算法
预处理的核心输出是“纯净RR间期序列(单位:ms)”,需先定位心跳时刻,再修正异常值:
心跳时刻检测(QRS波/脉搏波峰值定位)
ECG信号:QRS波是ECG中幅度最大的波群,常用差分阈值法(通过计算信号一阶导数,超过阈值的峰值即为QRS波顶点)、模板匹配法(预存标准QRS波模板,与实时信号比对,相似度最高的位置为心跳时刻),复杂场景下可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精准定位QRS波起点/终点)。
PPG信号:脉搏波的“收缩峰”对应心跳,常用滑动窗口峰值检测法(设定窗口内的幅度阈值,超过阈值且为局部最大值的点即为收缩峰),需配合基线漂移修正(如移动平均法)避免误检。
异常RR间期修正
剔除因噪声、早搏、漏检导致的异常值(如RR间期突然增大/减小超过正常范围20%),常用:
统计法:基于“3σ准则”(剔除超出均值±3倍标准差的RR间期)或“中位数绝对偏差(MAD)”(更稳健,适用于少量异常值);
插值法:对剔除的异常点,用线性插值(简单快速)或样条插值(平滑性更好)补充,确保RR序列连续性。
二、HRV特征提取算法
HRV的临床意义通过“特征指标”体现,算法需从RR间期序列中提取两类核心特征:时域特征(直接统计RR间期的波动)和频域特征(将RR间期转换为频率域,分析不同频段的能量分布),部分场景还会提取非线性特征(反映HRV的复杂动态规律)。
1.时域分析算法——直接统计RR间期的“数值波动”
时域特征是最直观的HRV指标,通过基础统计函数即可计算,适用于短时间(5分钟内)或长时间(24小时)HRV分析。其中,SDNN是所有RR间期的标准差,计算公式为SDNN = √[1/(N-1) × Σ(从i=1到N)(RRi - RR平均值)²],其生理意义是反映总体HRV水平,对应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总活性;RMSSD是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计算公式为RMSSD = √[1/(N-1) × Σ(从i=1到N-1)(RR(i+1) - RRi)²],主要反映短期HRV水平,核心关联副交感神经活性;NN50指的是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pNN50则是NN50占总RR间期个数的百分比(%),二者与RMSSD生理意义一致,是更敏感的副交感神经功能指标;SDNN Index是24小时内每5分钟RR间期的SDNN平均值,用于评估长期HRV的稳定性,反映自主神经调节的一致性。
2.频域分析算法——将“时间波动”转换为“频率能量”
频域特征通过傅里叶变换或小波变换,将RR间期的“时间序列”转换为“频率-功率”谱,分析不同频段的功率占比,对应自主神经的不同调节机制。
(1)核心算法:傅里叶变换(短时HRV首选)
适用于“平稳信号”(如5分钟静息状态下的RR序列),步骤为:第一步是信号重采样,原始RR间期序列是“不规则时间序列”(RR间期长度不固定),需通过线性插值将其转换为“规则时间序列”(如采样频率4Hz,即每250ms一个点),满足傅里叶变换对“等时间间隔”的要求;第二步是功率谱估计,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重采样后的序列转换为频域,计算不同频率下的功率(单位:ms²/Hz),常用“Welch法”(通过分段加窗、重叠计算,降低谱估计的方差,提高稳定性);第三步是频段划分与功率计算,根据生理意义划分频段,计算各频段的功率(绝对功率)或占比(相对功率)。
(2)关键频域指标与生理意义
频域分析中,极低频段(VLF)的频率范围为0.003-0.04Hz,其功率通过计算该频段内功率谱下的面积(积分)得到,生理意义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低频段(LF)的频率范围为0.04-0.15Hz,功率计算方式与VLF一致,主要反映交感神经活性,同时受副交感神经影响;高频段(HF)的频率范围为0.15-0.4Hz,功率同样通过频段内功率谱积分获取,是纯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指标,主要受呼吸调节;LF/HF比值则是LF功率除以HF功率的结果,用于反映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关系,比值升高通常意味着交感神经占优。
(3)补充算法:小波变换(非平稳信号首选)
当RR序列为“非平稳信号”(如运动、情绪波动时),傅里叶变换无法捕捉频率随时间的变化,此时用小波变换:通过“多尺度分解”,将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的“小波系数”,计算各尺度(对应频域)的能量,实现“时-频联合分析”(如分析运动中HRV的动态变化)。
3.非线性分析算法——反映HRV的“复杂动态规律”
HRV并非简单的随机波动,而是自主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共同作用的“复杂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特征可揭示其内在规律,常用算法:
Poincaré plot(散点图)分析:以第i个RR间期为x轴,第i+1个RR间期为y轴绘制散点图,通过拟合椭圆的“长轴(SD1)”和“短轴(SD2)”量化散点分布:SD1反映短期波动(副交感神经),SD2反映长期波动(交感+副交感),SD1/SD2比值反映HRV的不规则性;
近似熵(ApEn)/样本熵(SampEn):衡量信号“预测难度”——熵值越大,HRV越复杂,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越强(如健康人熵值高于焦虑症患者);
分形维数(如DFA算法):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计算信号的分形维数,反映HRV的长程相关性(如健康人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均有稳定的长程相关,而心衰患者该相关性消失)。
三、HRV分析与解读算法
提取特征后,需通过算法将“指标数值”转化为“可理解的结论”,核心应用场景包括临床诊断辅助和健康监测,常用技术路线如下:
1.基于“阈值对比”的基础解读(通用场景)
通过将用户的HRV特征指标与“标准参考范围”对比,判断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参考范围通常来自大规模人群研究(如《欧洲心脏协会HRV指南》):例如,静息状态下,健康成年人RMSSD通常为20-50ms,若小于20ms,提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可能与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相关);再如,LF/HF比值大于2,提示交感神经占优(可能与运动、焦虑状态相关),比值小于1,提示副交感神经占优(如静息、放松状态)。
2.基于“机器学习”的进阶解读(复杂场景)
当需结合多指标、多维度数据(如HRV+睡眠+运动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时,需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分类/回归模型”,典型应用:
临床辅助诊断:如构建“心衰/健康人分类模型”——以SDNN、HF、SampEn等为特征,用支持向量机(SVM) 或随机森林训练模型,通过HRV指标预测患者是否心衰(准确率可达85%以上);
心理状态评估:如“焦虑症筛查模型”——结合HRV的RMSSD(副交感指标)和皮肤电信号,用逻辑回归或神经网络区分焦虑状态与正常状态;
健康风险预警:如“睡眠质量评估”——通过夜间HRV的HF功率变化(深度睡眠时HF升高),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预测睡眠分期(深睡、浅睡、REM睡眠),辅助判断睡眠质量。
3.基于“个性化基准”的动态解读(长期监测场景)
HRV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如运动员RMSSD普遍高于普通人),单纯对比“群体标准”可能不准确,因此需构建“个性化基准”:算法逻辑是通过连续采集用户1-2周的HRV数据(如每日静息5分钟的RMSSD),计算其“个性化均值±标准差”作为基准;动态预警机制为,若某日HRV指标超出基准范围(如RMSSD低于基准2个标准差),提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可能与感冒、过度疲劳相关),触发健康预警。
四、算法应用的挑战与趋势
1.挑战
信号质量依赖采集设备(如PPG信号在运动时易受干扰,需更鲁棒的去噪算法);
个体差异大(需结合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生活习惯等个性化数据优化模型);
临床验证不足(部分机器学习模型缺乏大规模多中心临床数据验证,难以推广至临床诊断)。
2.趋势
多模态融合算法:结合HRV+心电图+血压+血氧数据,构建更全面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模型;
轻量化算法:针对可穿戴设备(如手环、手表),开发低计算量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算法(如简化小波变换、轻量化CNN),满足实时分析需求;
可解释AI(XAI):优化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如用SHAP值分析各HRV指标对“焦虑预测”的贡献),让临床医生/用户理解结论的由来。
综上,HRV检测的算法体系贯穿“信号-特征-结论”全流程,从基础的滤波、统计分析,到复杂的机器学习、非线性建模,核心目标是“精准量化自主神经功能”,为临床诊断、健康监测、心理评估等场景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