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音通信、音频处理、人机交互等领域,噪声始终是影响信号质量与用户体验的关键障碍。传统噪声抑制技术依赖手工设计的特征与固定算法框架,在复杂多变的噪声环境(如多说话人干扰、非平稳交通噪声、室内混响等)下,往往难以平衡噪声去除效果与语音失真问题。随着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抑制(DL-Based Noise Suppression)凭借其强大的特征学习与复杂场景建模能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核心技术方向,显著推动了音频信号处理领域的革新。
一、技术背景与核心目标
噪声抑制(Noise Suppression)的本质是从 “带噪语音信号” 中分离或抑制无关噪声成分,还原出清晰的 “纯净语音信号”,其数学表达可简化为:
s(n) = x(n) - d(n)
其中,x (n) 为输入带噪语音,d (n) 为模型估计的噪声信号,s (n) 为输出纯净语音。
传统方法(如谱减法、维纳滤波、卡尔曼滤波)存在明显局限性:
依赖先验假设:需预设噪声类型(如平稳白噪声),对非平稳噪声(如突发咳嗽、汽车鸣笛)适配性差;
手工特征瓶颈:依赖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线性预测系数(LPC)等人工设计特征,难以捕捉复杂噪声与语音的非线性关联;
失真与残留权衡难题:过度抑制噪声易导致语音 “金属音”“失真”,保留语音细节则易残留噪声。
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些限制,其核心优势在于:
端到端学习:无需手工设计特征,直接从数据中学习 “带噪语音→纯净语音” 的映射关系;
复杂场景建模: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如 CNN、RNN、Transformer)捕捉噪声与语音的动态时空特征,适配多类型、非平稳噪声;
自适应能力:可通过在线学习调整模型参数,应对实时变化的噪声环境。
二、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抑制核心原理与模型架构
深度学习噪声抑制系统通常包含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深度模型建模、信号重构四个核心模块,其中深度模型是决定性能的关键。根据建模维度的不同,主流模型可分为 “时域模型”“频域模型”“时频域联合模型” 三类。
1.频域深度学习模型(Frequency-Domain DL Models)
频域模型是最早落地的方案,其核心思路是:将时域语音信号通过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转换为频域幅度谱与相位谱,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幅度谱进行噪声抑制,再通过逆短时傅里叶变换(ISTFT)重构时域信号。
典型模型:深度降噪自编码器(Denoising Autoencoder, DAE)
DAE 是频域模型的基础架构,由 “编码器(Encoder)” 和 “解码器(Decoder)” 组成:
编码器:通过全连接层或卷积层将高维频域特征(如幅度谱)压缩为低维隐向量,剔除噪声相关信息;
解码器:将低维隐向量还原为与输入维度一致的 “纯净幅度谱估计值”;
训练目标:最小化 “估计幅度谱” 与 “真实纯净幅度谱” 的均方误差(MSE)或 perceptual 损失(如 Mel 谱损失)。
改进与优化:
引入卷积神经网络(CNN):利用 CNN 的局部感受野特性,捕捉频域中相邻频率的关联信息,提升对窄带噪声(如电流声)的抑制效果;
结合循环神经网络(RNN/LSTM/GRU):通过 RNN 的时序记忆能力,建模频域特征随时间的动态变化,适配非平稳噪声(如会议场景中的多人交替发言)。
优势与局限:
优势:计算复杂度较低,易与传统信号处理方法结合,在平稳噪声场景下性能稳定;
局限:依赖 STFT 参数(如窗长、重叠率),相位谱通常被视为 “固定值” 或 “简单估计”,易导致重构语音的相位失真,影响听觉自然度。
2.时域深度学习模型(Time-Domain DL Models)
为解决频域模型的相位失真问题,时域模型直接对原始时域语音信号进行建模,无需 STFT 转换,从根本上避免了频域 - 时域转换带来的信息损失。
典型模型:波形到波形(Wave-to-Wave)模型
WaveNet(2016):谷歌提出的时域生成模型,基于 “因果卷积” 和 “残差连接”,可直接生成纯净语音波形。其核心创新是 “扩张卷积”,通过扩大感受野捕捉长时程时序信息,首次实现了时域噪声抑制的高自然度输出;
Conv-TasNet(2018):基于 “时间域音频分离网络” 架构,将时域信号通过 1D 卷积转换为 “特征块(Feature Chunk)”,再通过 “分离网络” 学习噪声与语音的掩码(Mask),最终通过转置卷积重构纯净语音。Conv-TasNet 的优势在于:引入 “可学习的掩码机制”(如软掩码、硬掩码),能更精准地分离语音与噪声成分,在多说话人噪声场景下表现优异;
DPRNN-TasNet(2020):在 Conv-TasNet 基础上加入 “双路径循环网络(DPRNN)”,通过 “时间路径” 和 “频率路径” 分别建模时序关联与频率关联,进一步提升复杂噪声下的分离精度。
优势与局限:
优势:无相位失真问题,重构语音自然度高,对非平稳、多源噪声的适配性更强;
局限:计算复杂度远高于频域模型(如 WaveNet 的扩张卷积需大量参数),对硬件算力要求较高,实时性部署难度较大。
3.时频域联合模型(Time-Frequency Joint Models)
时频域联合模型结合了频域模型的低复杂度与时域模型的高自然度,通过多模态特征融合提升性能,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典型思路:
特征级融合:同时输入时域波形与频域谱图(如 Mel 谱、幅度谱),通过多分支网络分别提取时域特征(如波形的短时能量、过零率)与频域特征,再通过注意力机制(Attention)融合两类特征,最终输出纯净语音;
模型级融合:采用 “频域降噪 + 时域重构” 的级联架构,先通过 CNN/LSTM 对频域谱图进行初步降噪,再将处理后的谱图与原始时域信号结合,通过 WaveNet 或 Conv-TasNet 进行时域精细重构,平衡性能与复杂度。
代表模型:Audio-Visual Speech Enhancement(视听融合模型)
在视频会议等场景中,可引入面部视觉特征(如嘴唇运动、面部肌肉变化),通过 “音频 + 视觉” 双模态融合提升噪声抑制效果。例如,当麦克风同时采集到说话人语音与背景音乐时,模型可通过分析嘴唇运动判断 “哪些音频帧对应真实语音”,进而更精准地抑制噪声,尤其适用于低信噪比(SNR<0dB)场景。
三、性能评估指标与数据集
1.客观评估指标
客观指标通过数学计算量化噪声抑制效果,常用指标包括:
信噪比(SNR)提升量:计算处理后信号与处理前信号的 SNR 差值,差值越大表示噪声抑制效果越好(通常目标提升 5-10dB);
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speech quality(PESQ):国际电信联盟(ITU)推荐的语音质量评估指标,分数范围为 - 0.5~4.5,分数越高表示语音自然度与可懂度越好(优秀模型可达到 3.5 以上);
short-time objective intelligibility(STOI):衡量语音可懂度的指标,范围为 0~1,越接近 1 表示可懂度越高(适用于低信噪比场景下的评估);
信号失真比(SDR)/ 噪声抑制比(NSR):SDR 衡量纯净语音与重构语音的相似度,NSR 衡量噪声去除的彻底性,两者结合可全面评估 “去噪效果 - 语音失真” 的平衡。
2.常用数据集
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高度依赖数据质量,噪声抑制领域的主流数据集分为 “语音数据集”“噪声数据集”“带噪语音合成数据集” 三类:
纯净语音数据集:TIMIT(美式英语语音库)、LibriSpeech(开源英文语音库,含 1000 小时语音)、AISHELL(中文开源语音库);
噪声数据集:NOISEX-92(含白噪声、粉红噪声、交通噪声等 15 类噪声)、DEMAND(含家庭、办公室、街道等 35 类真实环境噪声);
带噪语音合成数据集:DNS Challenge 数据集(国际噪声抑制竞赛数据集,含不同 SNR 的带噪语音与对应的纯净语音标签)、VoxCeleb-Noise(含名人语音与多场景噪声的合成数据)。
实际训练中,通常采用 “数据增强” 技术(如随机调整 SNR、添加混响、时间拉伸)扩大数据集规模,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四、应用场景与产业落地
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抑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医疗、车载等领域,成为提升产品体验的核心技术之一。
1.消费电子领域
耳机 / 智能音箱:如索尼 WH-1000XM 系列降噪耳机,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实时分析环境噪声(如飞机引擎声、地铁噪声),生成反向降噪信号,实现 “主动降噪(ANC)”;智能音箱(如亚马逊 Echo、小米小爱同学)通过噪声抑制技术过滤家庭环境中的电视声、脚步声,提升语音唤醒与指令识别精度;
智能手机:在通话场景中,通过 “端侧深度学习模型” 抑制对方背景噪声(如马路噪声、餐厅嘈杂声),让接收方听到更清晰的语音;部分旗舰机型(如华为 Mate 系列、iPhone 15)已采用时域 Conv-TasNet 模型,实现实时通话降噪。
2.通信与协作领域
视频会议软件:Zoom、腾讯会议、飞书会议等平台均集成了深度学习噪声抑制功能,可自动过滤键盘敲击声、咳嗽声、关门声,同时保留多人发言的语音细节;例如,Zoom 的 “智能降噪” 功能采用 CNN-LSTM 联合模型,在 100 人以上的大型会议中仍能保持低延迟(<50ms)与高音质;
VoIP 通信:在网络电话(如 Skype、微信电话)中,通过轻量化深度学习模型(如量化后的 Tiny-ConvTasNet)适配移动端算力,在弱网环境下仍能实现高效噪声抑制。
3.专业领域
医疗诊断:在肺音、心音诊断中,通过噪声抑制技术过滤呼吸声、环境杂音,提升医生对病理声音的判断精度;
车载系统:在车载语音交互(如导航、音乐控制)中,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抑制发动机噪声、风噪、胎噪,确保语音指令的准确识别;同时,在车载通话中,可通过 “双麦克风 + 深度学习” 实现对驾驶员语音的定向增强。
五、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深度学习噪声抑制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以下挑战:
实时性与算力平衡:时域模型(如 WaveNet)虽性能优异,但参数规模大(通常数百万至数千万参数),难以在算力有限的端侧设备(如耳机、智能手表)上实现实时运行;
极端低信噪比场景:当 SNR< -5dB 时(如嘈杂工厂、大型演唱会),噪声能量远超语音能量,模型易将语音误判为噪声,导致语音失真或丢失;
多源噪声与混响抑制:当前模型对单一类型噪声抑制效果较好,但对多源混合噪声(如同时存在说话人、电视声、空调声)与室内混响(声音反射导致的回声)的抑制能力仍需提升;
个性化适配:不同用户的语音特征(如音调、语速)存在差异,通用模型难以适配所有用户,可能导致特定用户的语音抑制过度。
针对这些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以下方向:
轻量化模型设计:通过模型压缩(如量化、剪枝)、知识蒸馏(将大模型的知识迁移到小模型)、高效网络架构(如 MobileNet、EfficientNet 的语音适配版),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模型复杂度,满足端侧实时性需求;
自监督与半监督学习:当前模型依赖大量带标签数据(带噪语音 + 纯净语音),而真实场景中标签数据获取成本高。未来可通过自监督学习(如对比学习、掩码重建),利用无标签数据提升模型泛化能力,减少对标签数据的依赖;
多模态融合技术:除 “音频 + 视觉” 融合外,还可引入触觉(如车载场景中的振动信号)、位置信息(如通过 GPS 判断场景类型),构建多模态噪声抑制系统,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适配性;
动态自适应模型:通过在线学习(如联邦学习,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更新模型)、场景感知(实时识别噪声类型与场景),实现模型参数的动态调整,适配不同场景与用户需求;
感知驱动的优化目标:当前模型多以 MSE、SDR 等客观指标为优化目标,而客观指标与人类主观听觉感受存在差异。未来可引入更贴近人类听觉系统的损失函数(如基于听觉感知模型的损失),进一步提升语音的主观自然度。
结语
基于深度学习的噪声抑制技术,通过从数据中学习复杂的噪声与语音映射关系,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成为音频信号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从消费电子到专业医疗,从端侧设备到云端服务,该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对语音通信与音频体验的期待。随着轻量化、多模态、自监督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噪声抑制技术将在更广泛的场景中落地,为用户提供更清晰、更自然的音频体验,同时推动人机交互、远程协作、智能医疗等领域的进一步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