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数字劳动,尤其是那些身处快递、外卖、打车等互联网行业的劳动者时,常常会聚焦于他们如何“困在算法和系统里”。这种表述生动描绘出一种被冰冷代码和精密计算所主宰的工作场景,然而,它仅仅是问题的一面。我们更应深入探讨的,是隐藏在这套算法背后的“人的逻辑”,以及其如何进一步压缩了弱者的生存空间,加剧了社会不公。
在这一领域,算法并非孤立运作的机械智能,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及人性弱点之中,成为一种工具,以看似中立的技术外衣掩盖了对弱者权益的侵蚀与剥削。互联网时代的算法的依赖,一定要有所限度。
一、算法并非独立的机器思维
算法是由人设计、编写并实施的。这意味着算法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利益取向以及社会权力关系,都是人类社会结构的直接映射。在数字劳动领域,平台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和利润增长,往往设计出严苛的时间管理、任务分配、评价体系等算法模型。这些模型以数据驱动为名,实则在无形中强化了对劳动者的规训与控制,将他们置于持续的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状态中,剥夺了他们的劳动自主权和尊严。
二、算法背后的人的逻辑
人的逻辑体现在对劳动者权益的挤压上。平台企业通过算法设定低薪酬门槛、模糊劳动关系、规避法定福利等手段,使广大数字劳动者在没有稳定劳动合同保障、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的情况下承担着高强度工作。这种“零工经济”模式看似赋予劳动者灵活就业的选择自由,实则将其置于高度不确定性和风险之中,尤其是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脆弱、议价能力薄弱的弱者群体,他们的反抗空间被严重压缩。
三、算法的不公平性根源
主要是背后的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众监督。平台企业往往以商业秘密为由,对算法的具体规则、权重设置、数据来源等关键信息秘而不宣,导致劳动者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无法明确追责,也无法有效挑战系统的权威。这种信息不对称进一步加剧了弱者在数字劳动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使他们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
四、算法对弱者的压迫并非不可改变的命运
政策制定者、社会公众、学术界乃至劳动者自身,都应积极揭露和挑战算法背后的人的逻辑,推动建立公平、透明、尊重劳动权益的数字劳动环境。这包括但不限于:强化监管,要求平台企业公开算法决策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数字劳动者的法律地位,保障其基本权益;提升劳动者数字素养,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算法影响,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倡导社会公正,抵制片面追求效率而牺牲劳动者福祉的企业行为,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字经济社会。
五、我国在算法治理方面的措施
1. 《个人信息保护法》 和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国家法律层面对自动化决策算法进行了规制。
2.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应用自律公约》,加强行业自律,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
3.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算法安全治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算法的背面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且严峻的现实:在技术抽象和计算的表象之下,是人的逻辑在深刻塑造数字劳动的生态,而这种逻辑往往加剧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困境。只有当我们深入剖析并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时代的劳动正义,让每一个劳动者在科技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尊严与价值。以算法治理为抓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同步跟进适应智能化变革的制度调整和技术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