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与核心目标:从物理现象到优化问题
1. 伊辛模型(1925 年,恩斯特・伊辛提出)
•起源背景:源于统计力学,最初为解释铁磁性相变(如铁在居里点以下自发磁化)而构建,是描述自旋系统相互作用的经典物理模型。
•核心目标:通过分析自旋粒子的集体行为,推导系统的宏观物理性质(如磁化强度、能量状态),回答 “微观粒子如何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宏观有序态”。
2. QUBO 模型(20 世纪末,优化领域提出)
•起源背景:源于组合优化理论,是为解决离散优化问题(如旅行商、最大割、资源调度)而设计的数学框架,核心是将复杂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二次函数最小化问题。
•核心目标:通过定义二元变量与二次目标函数,将现实中的优化需求(如 “最小化成本”“最大化效率”)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学问题,寻求最优解。
二、数学表达:形式差异下的等价内核
1. 伊辛模型的数学形式(哈密顿量)
伊辛模型描述由 N 个自旋粒子组成的系统,其能量状态用哈密顿量(Hamiltonian) 表示(物理中 “能量” 的数学抽象):
H = -∑(i
•变量:sᵢ ∈ {+1, -1}(自旋粒子的两种状态,可理解为 “向上” 或 “向下”);
•参数:Jᵢⱼ为自旋 i 与 j 的耦合系数(正表示吸引,负表示排斥,描述粒子间相互作用强度);h 为外磁场强度(单粒子受到的外部作用);
•目标:物理系统的稳定状态对应哈密顿量 H 的最小值(能量最低原理)。
2. QUBO 模型的数学形式(目标函数)
QUBO 模型针对 N 个二元变量,目标是最小化二次无约束函数:
min f(x) = ∑(i ≤ j) Qᵢⱼ xᵢ xⱼ + ∑(i) cᵢ xᵢ + C
•变量:xᵢ ∈ {0, 1}(二元决策变量,对应 “是 / 否”“选 / 不选” 等优化场景);
•参数:Qᵢⱼ为二次项系数(描述变量间的相互影响),cᵢ为一次项系数(单变量的权重),C 为常数项(不影响最优解,可忽略);
•目标:找到一组 x 使 f (x) 最小,即对应现实问题的 “最优决策”。
关键等价性:变量转换搭建桥梁
伊辛模型与 QUBO 模型在数学上可完全等价转换,核心是通过变量映射实现:
•自旋变量→二元变量:sᵢ = 2xᵢ - 1(即 xᵢ = (sᵢ + 1)/2);
•哈密顿量→QUBO 目标函数:将 sᵢ = 2xᵢ - 1 代入伊辛哈密顿量,展开后可转化为 QUBO 的二次函数形式(反之亦然)。
例如:伊辛的耦合项 Jᵢⱼsᵢsⱼ,代入后变为 Jᵢⱼ(2xᵢ - 1)(2xⱼ - 1) = 4Jᵢⱼxᵢxⱼ - 2Jᵢⱼxᵢ - 2Jᵢⱼxⱼ + Jᵢⱼ,对应 QUBO 的二次项、一次项与常数项。
三、核心特性:物理意义与优化属性的分野
在变量意义维度,伊辛模型的变量 sᵢ代表自旋粒子的物理状态,取值为 {+1, -1},每个值都有明确的物理对应(如 “自旋向上” 或 “自旋向下”);而 QUBO 模型的变量 xᵢ是纯粹的决策变量,取值为 {0, 1},无实际物理意义,仅用于表示优化场景中的 “选择” 或 “不选择”(如 “是否纳入路径”“是否分配资源”)。
在约束处理维度,伊辛模型不存在显式约束条件,系统的规则(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耦合系数 Jᵢⱼ隐含体现 —— 例如正的 Jᵢⱼ代表粒子倾向于同向自旋,负的 Jᵢⱼ代表倾向于反向自旋;QUBO 模型的核心特点是 “无显式约束”(对应其名称中的 “Unconstrained”),若现实问题存在约束(如 “资源总量限制”),会通过 “惩罚项” 融入目标函数:当变量组合违反约束时,目标函数 f (x) 的值会显著增加,从而引导求解过程避开不符合约束的解。
在核心参数含义维度,伊辛模型的 Jᵢⱼ直接对应自旋 i 与 j 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h 则代表外磁场对单个自旋的影响强度(如外磁场越强,自旋越易趋向统一方向);QUBO 模型的 Qᵢⱼ用于描述变量 i 与 j 之间的协同或冲突关系(如正的 Qᵢⱼ代表两变量同时选择时成本增加,负的 Qᵢⱼ代表同时选择时收益提升),cᵢ则是单变量的权重系数,用于体现单个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优先级(如 cᵢ为负时,选择该变量更易降低目标函数值)。
在结果解读维度,伊辛模型的最优解对应物理系统的 “能量最低态”—— 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稳定状态,例如铁磁体在低温下的自发磁化态,就是自旋系统达到能量最低时的宏观表现;QUBO 模型的最优解则直接对应现实优化问题的 “最优决策”,例如目标函数 f (x) 最小化可能对应 “物流配送的最低成本”“生产调度的最短时间” 或 “投资组合的最小风险”。
四、适用场景:从实验室到工程实践
1. 伊辛模型的典型场景
•物理领域:解释铁磁性、反铁磁性相变现象(如铁在居里点以上失去磁性,就是自旋系统从有序态转为无序态的过程),同时用于研究凝聚态物理中的自旋玻璃(自旋相互作用无规则的系统)、高温超导等复杂现象;
•跨领域延伸:通过 “物理类比” 将优化问题转化为自旋系统的能量最小化问题求解,例如:
◦最大割问题(将图中的节点分为两组,使两组之间的边数最多)→ 可类比为伊辛模型中 “自旋分组”:同一组内自旋同向(对应节点在同一组),组间自旋反向(对应节点在不同组),能量最低态即对应最大割的最优解;
◦图像处理(图像分割任务)→ 用自旋状态表示像素的分类(如 “前景” 或 “背景”),耦合系数 Jᵢⱼ表示相邻像素的相似度(相似度高则 Jᵢⱼ为正,倾向于同一分类;相似度低则 Jᵢⱼ为负,倾向于不同分类),通过求解能量最低态实现像素的自动分割。
2. QUBO 模型的典型场景
•组合优化:直接用于解决旅行商问题(TSP,寻找经过所有城市且路径最短的路线)、最大独立集(在图中找一组互不相邻的节点,且节点数量最多)、背包问题(有限容量下选择物品使总价值最大)、车间调度(安排工序使生产时间最短)等经典 NP 难问题;
•工程应用:
◦物流领域:优化配送路径时,将 “是否经过某城市”“路径顺序” 转化为二元变量,构建 QUBO 目标函数(如路径长度最小化),求解后得到最优配送方案;
◦金融领域:投资组合优化(在风险约束下选择资产组合使收益最大),通过 QUBO 模型将 “是否选择某资产”“资产间的风险相关性” 转化为二次函数,最小化风险或最大化风险调整后收益;
◦量子计算领域:作为 “中间语言” 连接现实问题与量子硬件 —— 当前主流量子优化设备(如 D-Wave 量子退火器)的核心是求解伊辛模型的能量最小态,而现实问题多以 “优化需求” 呈现,因此需先将问题抽象为 QUBO 模型,再通过变量转换转化为伊辛模型,适配量子设备的求解能力。
五、求解方法:传统算法与量子工具的协同
1. 伊辛模型的求解
•传统方法:蒙特卡洛模拟(如 Metropolis 算法,通过随机调整自旋状态并判断能量变化,逐步逼近能量最低态)、分子动力学(模拟自旋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寻找稳定状态)、精确对角化(直接计算哈密顿量的特征值,得到能量最低态,但仅适用于几十到上百个自旋的小规模系统);
•量子方法:量子退火(利用量子隧穿效应,使系统能跨越能量壁垒,快速找到全局能量最低态,而非陷入局部最优)、变分量子本征求解器(VQE,通过量子电路构建近似波函数,逐步优化参数以逼近能量最低值,适用于量子计算机)。
2. QUBO 模型的求解
•传统方法:分支定界法(通过分解问题、界定最优解范围,找到精确解,但仅适用于变量数量较少的小规模问题)、启发式算法(如禁忌搜索、遗传算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或记忆搜索过程,快速找到近似最优解,适用于大规模问题)、贪心算法(从局部最优逐步扩展,计算速度快但可能陷入局部最优);
•量子方法:核心逻辑是利用伊辛模型与 QUBO 模型的等价性 —— 先通过变量转换(sᵢ = 2xᵢ - 1)将 QUBO 模型转化为伊辛模型的哈密顿量,再复用伊辛模型的量子求解工具(如量子退火器),最终将得到的伊辛最优解转回 QUBO 的二元变量解,完成优化问题求解。
六、核心关联:互补而非替代
伊辛模型与 QUBO 模型并非竞争关系,而是 **“物理载体” 与 “优化工具” 的互补组合 **,两者的关联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1.数学等价是基础:通过变量转换公式(sᵢ = 2xᵢ - 1),任何 QUBO 问题都可转化为伊辛模型的哈密顿量形式求解,反之,任何伊辛模型的能量最小化问题也可转化为 QUBO 目标函数的最小化问题,这种等价性是两者协同的核心前提;
2.量子优化是关键应用场景:当前量子优化硬件的设计多以伊辛模型为核心(如量子退火器的物理原理就是模拟自旋系统的演化),但现实中需要解决的是 “物流优化”“金融调度” 等工程问题 —— 此时 QUBO 模型承担 “翻译” 角色,将工程需求转化为数学上的二次无约束问题,再通过等价转换适配量子硬件的伊辛求解能力;
3.各自优势凸显:伊辛模型依托统计力学的理论基础,具有深刻的物理直觉,能帮助理解系统的集体行为(如 “为何自旋会自发形成有序态”),适合解释自然现象或构建物理类比;QUBO 模型则更贴近工程实践,其二元决策变量与二次函数形式能直接匹配现实优化需求,无需额外的物理背景即可理解和应用,降低了问题抽象的门槛。
总结:从物理到优化的 “双向奔赴”
伊辛模型始于对自然现象的追问(“铁为何会有磁性”),QUBO 模型源于对工程问题的攻坚(“如何找到最优调度方案”),两者因数学等价性实现了跨领域的 “对话”:当我们需要用量子计算解决现实中的复杂优化问题时,QUBO 模型是连接 “工程需求” 与 “数学表达” 的 “问题翻译官”,伊辛模型则是连接 “数学表达” 与 “量子硬件” 的 “硬件适配器”。未来,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成熟(如量子退火器的规模扩大、量子计算机的容错能力提升),这种 “QUBO 抽象→伊辛求解→优化应用” 的链路将更高效,有望成为突破 NP 难问题求解瓶颈的重要路径,为物流、金融、制造等领域的复杂决策提供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