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密码学从 “传统抗经典计算” 向 “后量子抗量子计算” 演进的过程中,格(Lattice)凭借其独特的数学结构与计算困难性,成为支撑新一代安全算法的核心理论基础。从基于格的数字签名到加密方案,几乎所有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实用化方案,其安全性都根植于格的数学特性。要理解这类算法的本质,需先揭开格的数学面纱。
一、格的直观认知与严格定义
格是一种贯穿 “几何直观” 与 “代数结构” 的数学对象,其核心是 “离散点集” 与 “线性组合” 的结合。
1. 从二维网格到 n 维格:直观理解
最朴素的格是二维平面上的 “整数网格”—— 以 (1,0) 和 (0,1) 为 “基准向量”,通过整数系数的线性组合(如 a×(1,0)+b×(0,1),a、b 为整数)生成的所有点 (x,y),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平面整数点集。但格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若基准向量变为 (1,1) 和 (0,1),生成的点集仍是离散的(如 (0,0)、(1,1)、(0,1) 等),但点的分布密度与前者不同;
扩展到三维空间,以 (1,0,0)、(0,1,0)、(0,0,1) 为基,可生成三维整数格,即所有坐标为整数的三维点;
进一步推广到 n 维欧几里得空间(ℝⁿ),就形成了密码学中研究的 “高维格”—— 虽无法直观可视化,但其核心逻辑与二维、三维格一致。
简言之,格的本质是 “由一组基向量通过整数线性组合生成的离散点集”,其结构由 “基向量” 决定。
2. 格的严格数学定义
在数学中,格的定义可精确表述为:
设b₁, b₂, ..., bₙ是 n 维欧几里得空间ℝⁿ中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称为 “格的基”,记为 B = {b₁, b₂, ..., bₙ}),则由这组基生成的格 Λ(B) 是所有整数线性组合构成的点集:
Λ(B) = { x₁b₁ + x₂b₂ + ... + xₙbₙ | x₁, x₂, ..., xₙ ∈ ℤ }
其中关键术语解析:
基(Basis):格的 “生成元”,一组线性无关的向量,决定格的结构与分布;
维数(Dimension):基向量的个数,即格所在空间的维数(n),密码学中常用高维格(n 通常≥256);
离散性(Discreteness):格中任意两个不同点的距离都有下限(不存在无限靠近的点),这是格区别于其他点集的核心特性;
周期性(Periodicity):以基向量为周期,格的结构在空间中重复出现。
3. 格的基:短基与长基的关键差异
格的基并非唯一 —— 同一格可以由多组不同的基生成。例如二维格 Λ 既可以由基 B₁={(1,0), (0,1) } 生成,也可以由基 B₂={ (1,1), (0,1) } 生成。但不同基的 “向量长度” 差异极大,这一差异正是密码学的核心切入点:
短基(Short Basis):基向量的长度(通常用欧几里得范数 ||・||₂衡量,即向量各分量平方和的平方根)较短,例如 B₁的基向量长度均为 1;
长基(Long Basis):基向量的长度较长,例如将 B₁的基向量缩放 100 倍得到的基 {(100,0), (0,100) },就是 Λ 的长基。
在密码学中,短基通常作为私钥的核心素材(拥有短基可高效完成签名、解密等操作),而长基或基于基生成的公开参数(如矩阵)则作为公钥—— 这种 “短基难寻、长基易获” 的不对称性,构成了格密码算法的安全基础。
二、格的核心数学性质:密码学应用的关键
格的数学性质中,有三类特性对密码学至关重要,它们直接决定了基于格的算法为何能抵抗量子计算攻击。
1. 基的等价性与转换难题
同一格的不同基之间存在 “等价关系”,但从一组基转换到另一组基的难度差异巨大:
若已知格的一组基 B,可通过 “初等基变换”(如交换基向量、给某基向量加上另一基向量的整数倍)生成新的基;
但从长基转换到短基是计算上困难的问题—— 即使知道格的长基,在高维空间中寻找短基,目前尚无高效算法(包括量子算法)。
这一性质直接对应密码学中的 “密钥生成逻辑”:公钥公开长基相关信息,私钥持有短基,攻击者无法从公钥推导出私钥,因为这需要解决 “长基转短基” 的困难问题。
2. 短向量问题:格密码的安全性根源
格中 “寻找短向量” 的系列问题,是所有基于格的密码算法安全性的 “归约目标”—— 即算法的安全性可严格证明为 “与寻找短向量的困难性等价”。其中最核心的两类问题是:
(1)最短向量问题(Shortest Vector Problem, SVP)
给定格 Λ 的基 B,寻找 Λ 中一个非零向量 v,使得 v 的长度 ||v||₂在 Λ 的所有非零向量中最短。
例如在二维格 Λ(B₁) 中,最短非零向量是 (1,0) 或 (0,1),长度为 1;但在高维格中,SVP 变得极其困难 —— 随着维数 n 的增加,可能的向量组合呈指数级增长,即使量子计算机也无法在多项式时间内找到最短向量。
(2)最近向量问题(Closest Vector Problem, CVP)
给定格 Λ 的基 B 和一个不属于 Λ 的目标向量 t ∈ ℝⁿ,寻找 Λ 中一个向量 v,使得 v 与 t 的距离 ||v - t||₂最小。
CVP 可理解为 “格版本的 nearest neighbor 问题”,其困难性与 SVP 紧密相关 —— 解决 CVP 的高效算法通常也能用于求解 SVP,反之亦然。
在密码学中,SVP 和 CVP 的 “计算困难性” 是抵御攻击的核心:攻击者要破解算法,就必须求解这两类问题,而目前尚无任何量子算法能高效完成。
3. 格的离散性与紧致性
格的 “离散性”(点与点之间有最小距离)使其天然适合密码学中的 “随机性与确定性结合” 需求:
离散性确保格中的向量具有 “明确的整数特性”,可与模运算(如模素数 q)结合,构建满足 “有限域约束” 的密码方案;
同时,高维格的 “紧致性”(点集在空间中密集分布但仍离散)使得 “在格中嵌入秘密信息” 成为可能 —— 例如将明文编码为格中的向量,通过加密算法映射到另一个格向量,解密时再利用短基找回原始向量。
三、格与密码学的桥梁:核心困难问题变体
为适配不同密码算法(签名、加密、密钥交换)的需求,研究者基于 SVP 和 CVP,提出了两类更易工程实现的格困难问题变体,它们是当前后量子密码标准的核心:
1. 小整数解问题(Short Integer Solution, SIS)
问题描述:给定一个矩阵 A ∈ ℤ_q^(n×m)(q 为素数,n、m 为正整数)和一个小常数 β,寻找一个非零向量 x ∈ ℤ^m,满足:
A・x ≡ 0 mod q(向量乘积模 q 为零向量);
||x||_∞ ≤ β(x 的无穷范数,即各分量绝对值的最大值不超过 β)。
与格的关联:矩阵 A 可视为格的 “公开基相关参数”,条件 1 定义了一个子格,条件 2 要求 x 是该子格中的 “短向量”—— 求解 SIS 本质上是在高维子格中寻找短向量,其困难性可归约到 SVP。
密码学应用:主要用于构造数字签名算法(如 Dilithium)—— 签名过程本质是生成满足 SIS 约束的短向量,验证过程则是检查该向量是否满足约束。
2. 学习错误问题(Learning With Errors, LWE)
问题描述:给定一个矩阵 A ∈ ℤ_q^(n×m)、一个秘密向量 s ∈ ℤ_q^n、一个服从 “小错误分布” 的向量 e ∈ ℤ_q^m,以及向量 b = A・s + e ∈ ℤ_q^m(b 是 A 与 s 的乘积加上小错误 e)。任务是从已知的 (A, b) 中恢复秘密向量 s。
与格的关联:b = A・s + e 可视为 “目标向量 t”,秘密 s 对应格中的某个向量,e 是 “小扰动”—— 求解 LWE 需在格中找到与 b 最接近的向量(即 CVP 的变体),其困难性同样归约到 SVP。
密码学应用:主要用于构造加密算法和密钥交换协议 —— 加密时将明文与错误向量结合,解密时利用私钥(短基)抵消错误,恢复明文。为提升效率,研究者还提出了 “环 LWE(Ring-LWE)” 和 “模块 LWE(Module-LWE)” 变体,通过多项式环运算降低计算复杂度。
四、格作为数学基础的核心价值:为何选择格?
在众多后量子密码候选方向(如基于编码、哈希、多变量多项式)中,格能成为最成熟的方案,根源在于其数学基础的独特优势:
1. 强量子抗性
格的核心困难问题(SVP、CVP、SIS、LWE)均被证明 “不存在多项式时间的量子算法”—— 这与传统密码依赖的 “大整数分解”“离散对数” 问题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可被 Shor 量子算法破解)。这种 “量子抗性” 是格成为后量子密码基石的根本原因。
2. 可证明安全性
基于格的密码算法,其安全性可 “严格归约” 到格的基础困难问题(如 SIS 的安全性等价于 SVP 的困难性),而非依赖 “经验性假设”(如 RSA 的安全性仅假设 “大整数分解困难”,未被严格归约)。这种 “可证明安全” 大幅降低了潜在安全风险,为算法的长期可靠性提供保障。
3. 结构灵活性
格的数学结构可轻松适配不同密码需求:
通过调整维数 n、模数 q、错误分布等参数,可灵活调节安全级别(从抵抗经典计算到抵抗超级量子计算机);
基于格可构造几乎所有密码原语,包括签名、加密、密钥交换、盲签名、群签名等,而其他后量子方向(如基于哈希的签名)在扩展高级功能时难度极大。
4. 工程实现可行性
尽管格是高维数学对象,但通过 Ring-LWE、Module-LWE 等变体,以及快速多项式乘法(如 FFT)等优化技术,基于格的算法已能实现工程化落地 —— 例如 NIST 选定的 Dilithium 签名算法,其密钥长度、签名速度已能满足多数实际场景需求。
五、总结
格作为一种兼具几何直观与代数严谨性的数学对象,其 “基的转换难题” 与 “短向量问题的计算困难性”,为后量子密码算法提供了坚实的数学根基。从二维网格的简单概念,到高维格的复杂结构;从 SVP、CVP 的理论难题,到 SIS、LWE 的工程化变体,格的数学特性与密码学需求形成了完美契合。
正是这种 “数学基础扎实、安全可证、量子抗性强、工程可实现” 的综合优势,使格成为后量子密码学的核心支柱,支撑起未来信息安全的底层逻辑。理解格的数学本质,便理解了后量子密码算法为何能成为抵御量子攻击的 “安全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