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主页
量子计算机的肖尔(Shor)算法
2025-09-18
  
740
深数据
1994 年,美国科学家彼得・肖尔(Peter Shor)在《物理评论 A》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计算原理的算法 —— 肖尔算法。这一突破不仅让量子计算从理论构想走向实际应用的焦点,更直接撼动了延续数十年的传统密码学根基,被视为 “量子计算威胁密码安全” 的标志性起点。
一、算法诞生
在肖尔算法提出前,量子计算虽被寄予厚望,但始终缺乏能证明其 “超越经典计算” 的关键实例。传统计算机面对两类核心数学难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一是大整数分解问题(将一个大质数乘积拆解为原始质数因子,如将 15 分解为 3×5);二是离散对数问题(求解 “a^x ≡ b mod N” 中的 x,a、b、N 为已知数)。这两类难题正是 RSA、ECC、DSA 等主流密码算法的安全基石 —— 经典计算机求解它们的时间会随数字位数增长呈指数级上升,例如分解一个 2048 位的大整数,即使动用全球超级计算机也需数百万年。
肖尔算法的革命性在于:它利用量子力学的叠加态与量子干涉特性,将这两类 “指数级难题” 转化为 “多项式时间可解问题”。理论上,一台足够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可在数小时内破解 2048 位 RSA 密钥,而这一能力直接击穿了传统密码学的 “计算复杂性安全假设”。
二、核心原理
肖尔算法并非纯量子计算,而是 “量子子程序 + 经典算法” 的混合架构 —— 量子部分负责解决最核心的 “周期寻找” 难题,经典部分则完成后续的数学推导。其底层依赖两大量子力学特性:
量子叠加态:量子比特可同时处于 “0” 和 “1” 的叠加状态,n 个量子比特能同时表示 2^n 个经典数值,实现 “并行计算”;
量子傅里叶变换(QFT):通过量子干涉效应,从叠加态中高效提取 “周期信息”,这是经典傅里叶变换无法企及的速度优势。
算法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将 “大整数分解” 转化为 “寻找函数周期”,再用量子计算快速求解周期。具体来说,对于待分解的大整数 N,构造函数 f (x) = a^x mod N(a 为小于 N 的随机整数且与 N 互质),若能找到 f (x) 的周期 r(即 f (x+r)=f (x)),则通过经典的 “欧几里得算法” 可快速求出 N 的非平凡因子(即除 1 和 N 外的因子)。
三、算法步骤
以大整数分解为例的拆解
以分解 N=15(简化示例,实际针对大整数)为例,肖尔算法的执行过程可分为 4 步:
1. 经典预处理:随机选数与互质判断
经典计算机随机选取一个整数 a(如 a=2),通过 “欧几里得算法” 判断 a 与 N 是否互质(gcd (2,15)=1,满足条件)。若不互质,则直接得到 N 的因子(如 a=3 时,gcd (3,15)=3,3 即为 15 的因子)。
2. 量子核心:求解函数周期 r
这是肖尔算法的 “量子黑盒”,通过量子电路实现函数 f (x)=2^x mod 15 的周期求解:
第一步:制备叠加态:用两组量子寄存器(输入寄存器、输出寄存器),将输入寄存器制备为 2^n 个状态的叠加(n 为量子比特数,需满足 2^n > N^2 以保证精度),即 | x⟩ = (1/√2^n)∑|x⟩(x 从 0 到 2^n-1);
第二步:计算函数值:通过量子门电路计算 f (x),将输出寄存器变为 | f (x)⟩,此时整个系统处于纠缠态 | x, f (x)⟩ = (1/√2^n)∑|x, 2^x mod 15⟩;
第三步:测量输出寄存器:随机得到一个 f (x) 的确定值(如 f (x)=1),此时输入寄存器坍缩为所有满足 f (x)=1 的 x 的叠加态(即 x=0,4,8,...);
第四步:量子傅里叶变换(QFT):对输入寄存器执行 QFT,将叠加态转化为 “周期相关的频率态”,再测量输入寄存器,得到一个整数 q。通过计算 q/2^n ≈ k/r(k 为整数),利用 “连分数展开” 求出周期 r=4(因 f (x+4)=2^(x+4) mod15=2^x×16 mod15=2^x mod15=f (x))。
3. 经典计算:求 N 的非平凡因子
若 r 为偶数且 a^(r/2) ≠ -1 mod N(此处 r=4,a^(r/2)=2^2=4≠-1 mod15,满足条件),则通过欧几里得算法计算 gcd (a^(r/2)±1, N):
gcd(4+1,15)=gcd(5,15)=5;
gcd (4-1,15)=gcd (3,15)=3;
5 和 3 即为 15 的非平凡因子,分解完成。
4. 迭代优化:处理特殊情况
若 r 为奇数或 a^(r/2) ≡ -1 mod N,则重新选取 a(如 a=4),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求出有效因子。
四、颠覆性影响
肖尔算法的出现,直接宣告了 “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密码学” 在量子计算面前的脆弱性,其影响渗透到信息安全的各个领域:
1. 主流密码算法全面告急
RSA/Rabin 密码:依赖大整数分解难题,2048 位 RSA 密钥可被量子计算机快速破解,而 RSA 是目前互联网加密(HTTPS)、数字签名、VPN 的核心算法;
ECC/DSA/ECDSA:依赖离散对数难题,比特币等区块链的 “钱包签名”(基于 ECDSA)、移动支付的身份认证(基于 ECC)均面临伪造风险;
密钥交换协议:如 Diffie-Hellman 协议(用于 HTTPS 握手、VPN 密钥协商),其安全性同样依赖离散对数问题,可被肖尔算法破解。
2. 倒逼密码学升级:后量子密码的崛起
为应对肖尔算法威胁,美国 NIST 于 2016 年启动 “后量子密码标准化计划”,最终选定 ML-DSA(格基签名)、SLH-DSA(哈希基签名)等算法作为抗量子标准。这些算法的安全基础(如格上最短向量问题、哈希函数抗碰撞性)不受肖尔算法影响,成为替代传统密码的核心方案。
3. 推动 “量子安全意识” 普及
肖尔算法让全球意识到 “量子安全不是未来问题,而是当下挑战”。金融机构、政务部门开始加速 “密码算法迁移”,科技企业(如谷歌、IBM)则通过开源项目(如 Open Quantum Safe)提供量子安全解决方案,形成 “算法替代 + 硬件升级” 的双轨应对策略。
五、现状与展望
尽管肖尔算法理论上极具颠覆性,但目前仍面临 “量子硬件瓶颈”,尚未实现对实用级密码的破解:
1. 现有量子计算机的局限
量子比特数量不足:分解 2048 位 RSA 密钥需约 2000 万个逻辑量子比特(实际物理量子比特因容错需求需数十亿个),而当前最先进的量子计算机(如 IBM 的 Osprey)仅拥有 433 个物理量子比特;
相干时间过短:量子比特的 “相干性”(维持叠加态的能力)易受环境干扰,肖尔算法的量子电路需数千个量子门操作,现有量子比特的相干时间无法支撑完整计算;
容错能力缺失:当前量子计算机处于 “嘈杂中等规模量子(NISQ)” 阶段,量子错误率较高,而肖尔算法对错误极为敏感,需成熟的 “量子纠错技术” 支撑。
2. 突破性进展与未来方向
小规模实验验证:2001 年,IBM 用 7 个量子比特实现了 N=15 的分解,验证了肖尔算法的可行性;2012 年,科学家用 14 个量子比特分解了 N=21,逐步逼近实用场景;
容错量子计算研发:谷歌、微软等企业正研发 “拓扑量子比特”“表面码纠错” 等技术,目标是将量子错误率从 10^-3 降至 10^-15 以下,为肖尔算法的实用化奠定基础;
算法优化:研究人员通过简化量子电路、减少量子比特需求(如将分解 2048 位 RSA 的量子比特数从 2000 万降至数百万),加速算法与硬件的适配。
六、结语
肖尔算法的价值不仅在于 “破解密码”,更在于它揭开了 “量子计算重塑安全规则” 的序幕。它让人类意识到:信息安全的根基并非 “计算复杂性”,而是 “自然规律”—— 传统密码依赖 “人类算力有限” 的假设,而量子密码(含后量子密码)则回归 “量子力学不可克隆、测量扰动” 的物理定律。
尽管实用级量子计算机尚未问世,但肖尔算法已敲响警钟:从现在起的 10-30 年(“量子安全窗口期”),全球必须完成从传统密码到抗量子密码的迁移。这场 “算法替代与硬件升级” 的博弈,将决定未来量子时代的信息安全格局 —— 而肖尔算法,正是开启这场博弈的关键钥匙。
点赞数:0
© 2021 - 现在 杭州极深数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8302001059号  浙ICP备18026513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