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数据以其无可比拟的价值潜能,被赋予了“新石油”的美誉,成为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重构全球经济版图的核心要素。面对这一变革,中国政府敏锐洞察并积极应对,通过一系列政策部署,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化,构建数据要素市场,释放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以下详述数据资产化的重要政策节点、理论内涵以及实践路径。
一、政策指引:构建数据要素市场
1. 数据要素的法定地位确立
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中,首次将数据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和管理并列为生产要素,这是对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官方认可。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提出,体现了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速过程中,数据对于提升生产效率、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作用。
2.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的构建
2019年11月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的方向。该文件倡导构建市场导向的数据资源配置体系,通过价格、竞争等市场机制,促使数据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3. 数据要素市场规则的确立与完善
进入“十四五”时期,相关政策文件对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随后,《“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对数据要素市场的培育、监管、定价机制、流通规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布局。
4. 数据产权制度改革与数据资产入表
2022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简称“数据二十条”)中,创新提出了“三权分置”的数据产权制度,淡化所有权、强调使用权,旨在破解数据流通使用的难题。同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为企业数据资源入表提供了初步的会计计量指导。至2023年8月,财政部正式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标志着数据资产正式进入企业财务报表,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二、理论内涵:数据资产的本质与价值
1. 数据的本质与价值来源
数据,作为信息的电子或其他形式记录,其内在价值源于其所承载的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数据以二进制编码序列呈现,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为决策提供依据,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在经济活动中产生价值。数据的价值创造过程依赖于人类劳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未经有效处理的数据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因此,只有经过加工并具备潜在经济价值的数据资源,才能被称为数据资产。
2.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理论创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并要求健全数据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是对数据在经济发展中角色的深刻认识与理论创新。这一举措不仅肯定了数据作为独立生产要素的地位,还强调了市场机制在数据价值发现、价值分配中的核心作用,为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实践路径:数据资产化与价值评估
1. 数据资产入表
随着《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出台,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有了明确的操作指引。数据资产入表,即通过会计核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将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纳入企业财务报表,为内外部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会计信息。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数据资产的透明度,增强市场对数据资产价值的认知,进而推动数据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完善。
2. 数据资产评估
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是数据资产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23年9月印发的《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为规范数据资产评估执业行为提供了准则依据。相较于会计核算主要关注成本计量与账面价值,数据资产评估则服务于多元化的商业场景,如企业融资、出资入股、并购重组、破产清算等,其价值类型和评估方法需根据具体评估目的灵活选择。数据资产评估结果对于数据资产的市场定价、交易、质押、保险、信托等多种应用场景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深化数据资产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及准则制定,是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数据资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我国在数据资产化道路上,通过政策引导、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化。明确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的概念与权属特征,厘清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路径,不仅是当前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研究焦点,更是推动数字经济繁荣、激发经济新增长点的必然要求。随着数据资产化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有望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立起成熟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引领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