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治理,作为确保人工智能(AI)技术及其系统安全、合规且合乎道德规范的关键举措,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在中国,人工智能治理被赋予了国家战略高度,被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中,既注重技术与制度的深度融合,又强调伦理规范、政策引导、风险防控及国际合作,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智能治理框架。
一、人工智能治理的内涵
中国式人工智能治理理念,根植于技术与治理场景的深度耦合之中,强调机器智能与社会智能的有机互动。其核心在于通过“赋能、赋权、赋智”三重机制,激活多元主体的治理潜能。赋能,即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效能,如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赋权,指借助AI平台与工具,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实现社会治理的共治共享;赋智,则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等手段,辅助决策者精准把握复杂社会现象,提升决策科学性与前瞻性。
二、治理路径探索
在具体实施路径上,中国着力于“赋能政府、赋权社会、赋智决策”。赋能政府,表现为利用AI技术改造政务服务模式,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如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赋权社会,体现在鼓励公众利用AI平台参与公共事务,如通过数字社区、智慧城市等项目,搭建公众与政府沟通桥梁,促进社会协同治理。赋智决策,即借助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进行大数据分析预测,为政策制定提供精准依据,如在疫情防控、城市规划等领域广泛应用AI辅助决策技术。
三、伦理规范建设
为引导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确立了AI活动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首先,强调AI发展应以增进人类福祉为核心目标,避免技术异化导致的社会失衡。其次,倡导公平公正原则,防止算法歧视、数据偏见等问题,保障所有人享有平等的AI服务机会。再者,严格保护隐私安全,严禁非法收集、使用、泄露个人信息,构建健全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此外,确保AI系统的可控可信,要求开发者充分考虑可解释性、透明度及可追溯性,使AI行为可理解和接受。同时,强化各方责任担当,明确研发者、使用者、监管者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追责机制。最后,提升全社会的伦理素养,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公众对AI伦理问题的认识与应对能力。
四、政策引导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人工智能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方面,大力鼓励AI产业创新,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扶持等政策激励,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另一方面,注重强化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出台相关法规,严惩侵犯用户隐私、盗用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同时,注重保障用户权益,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服务提供过程中充分尊重并保护用户权益,如设置便捷的用户反馈渠道,定期公开透明的数据处理报告等。
五、风险防范与管理
面对AI发展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坚持审慎包容、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风险研判、预警与处置机制。一方面,加强AI安全技术研究,提升对AI系统漏洞、攻击手段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监管能力建设,设立专门机构负责AI领域的监管工作,制定风险评估标准与程序,及时发现并处置风险隐患。此外,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如设立AI伦理委员会、AI仲裁机构等,为解决AI引发的法律争议提供专业支持。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倡导并践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在人工智能领域,鼓励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基础技术领域的联合研发,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全球AI治理对话,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AI规则体系。同时,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拓展业务,分享中国AI发展成果,提升中国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七、场景创新与应用推广
中国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成为场景创新的主体。通过举办AI创新大赛、设立AI应用场景示范区等方式,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同时,倡导开放融合、协同治理的理念,打破部门壁垒,促进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共同推动AI技术升级与产业发展。例如,在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领域,AI已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成效,如AI辅助诊疗、智慧教育、自动驾驶、环保监测等,极大提升了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实践,以其全面性、前瞻性和责任感,为全球提供了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既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又关注社会影响、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公平、和谐的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